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department

系所

學術研究

中央大學英文系創立於1970年,在早期,本系課程結構就像其他外文系一樣,主要與語言訓練與文學作品閱讀為主,1980年代後期及1990年代初期,台灣政治經濟逐漸自由化,高等教育也逐漸走向專業化,在這段期間,本系增聘一批英美文學、比較文學、文學理論、文化與電影研究的博士。這些教師重視學術思考訓練,結合研究與教學,兼顧在地文化的關切與與全球性語言與知識媒合,其推動的課程改革為台灣英、外文系課程改革的先驅。
有鑑於英文變成亞洲某些地區的官方語言,在進入2020年代之際,本系正慎重重新思考英美語言文學研究在台灣以及在亞洲區域的角色。本系教師的研究領域多元,但有許多人(特別是過去10年所聘的教師),研究焦點是語言、文化和歷史的共構,以及這種共構的某些面相如何提供英文在亞洲成為一個專業學門。因此我們正建立一種教學法,藉以提問,為何英文有它今天的價值和地位?它的價值地位如何演變又如何可以被改變?許多學者指出,我們自英美承襲了英文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方法,這段承襲的歷史和現代國家形成的歷史並行,兩者相輔相成。
以兩者關係的研究為起點可建立一種紮實的跨領域研究模式。比如,如果研究英文文學,我們或許也需要在中文和其他語言中追溯其根源,我們也或許需要歷史、社會學、哲學、藝術及視覺媒介等等。我們想推動的跨領域研究不只是不同學門的匯集,而且是嚴密整合的研究方式,需要跨越不同領域專業,群策群力。
我們前幾年聘任教師的專長包括文學與文化研究、維多利亞文學、亞美文學、動畫,而兩位這學期新聘的教師的專長則分別為歐洲中世紀文學及社會哲學,但是這些教師同時也受過最新的跨領域及比較研究的訓練,如文化研究、視覺研究、族群研究及情感與性別研究。他們的專業訓練以及跨領域的研究方法,強化了系院的研究中心和其他研究資源。

現況/願景

本系師資大致上可分為三個研究群組,這些並非正式的研究室,群組之間的界線並非絕對,有些人也可能同時歸於不同的群組。把本系師資歸納成這些群組的主要目的是藉此比較能看出本系整體的研究長處和路線。

文學研究與理論

本系的特長之一是中英文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結合理論與抽象思考訓練,也往往融入歷史觀點,這點和以下所提的「跨領域文化研究」有共通之處。易鵬和一群國際學者致力於建立一套數位典藏,作為手稿研究的平台。他已獲得科技部三年的研究獎助,他在這領域長期耕耘的成果將以現代手稿研究為題的新書與期刊論文發表。葉德宣於2016年主編《文山評論》的東亞情感理論專刊,自2017年以來,他對新情感與美學的研究成果表現在兩篇期刊論文和兩篇專書論文,期刊和專書的出版者都頗負盛名。林錥鋕是一名莎士比亞學者,他的研究重點之一以前現代文學、歷史、社會研究為基礎,研究如何整合不同學門和領域的觀點、概念和理論。他最近在台灣的兩個研究會發表兩篇討論《浮士德博士》的論文,表達他的初步研究結果。郭章瑞為本系資深教師,專長是浪漫文學與維多利亞文學,曾發表過TSSCI認可的期刊論文討論浪漫時期的詩人華滋華思。敦煌書局最進出版了本系教師白大維的新書叫做Lazar and Leper,在書中他嘗試一種混合文體,既是小說也是理論。同時,他也將這本書以多媒體的形式結合文本、影像與樂音,發表在YouTube。如他以前的出版品,這本書的創意頗獲好評,《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稱作者為「浪跡臺灣的現代版英國荒謬劇場作家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並形容此書是透過其「心理奇想」所創造的「智性連圖像漫遊」(“an intellectual comic-strip journey through the psychotic imagination of Taiwan’s expat Samuel Beckett”)。

跨領域文化研究

本系過去十年內聘了一些新進教師,他們藉由從事跨領域比較研究並創造紮實的成果。雖然他們的研究對象不同,但他們都將文學和文化文本放在歷史脈絡中探討,他們在台灣和國際一流的期刊常有論文出版,科技部研究獎助的獲獎紀錄也很亮麗。戴芃儀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研究學有專精,她研究動畫生產的勞動與美學,包括迪士尼傳統動畫、皮克斯與知識經濟,以及殭屍群眾模擬與後福特主義等議題。最近聚焦在動畫電影與媒體集團政治經濟學。她的研究成果出版在《中外文學》,也出版在國際性頂尖的研究動畫期刊Animation。吳慧娟的研究聚焦於移民工文學、人權文化的生產與再製以及全球勞動與種族階序中的底層生命政治,探究文學對於當代國際經濟秩序中底層個體生命經驗的描繪,如何中介和形塑全球中產階級讀者對於各種邊界的固著、鬆動與崩解。她的研究闡述了當代台灣人權的想像與發展是如何鑲嵌於備受主流論述階級化、種族化與國族化的東南亞移民工敘事,以深究遷移勞動對於後冷戰時期亞際經濟發展與社會關係的反思與重構,進而勾勒台灣東南亞移民工的文化再現、文學建置、生命治理和社會關係對於全球勞動底層人口知識(再)生產與種族資本主義權力結構的中介與介入。林建廷研究臺灣醫療現代化的過程,他的研究方法結合歷史脈絡、文本分析和民族誌,從臺灣文化研究和批判式美國研究求取關連。他的研究成果在109年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他的兩篇研討會論文分別獲得「美國研究協會」(the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和「國際美國研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所頒發的優秀論文獎。他也在下列期刊發表論文:Verge: Studies in Global Asia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Taiwan Radical Quarterly。
吳育慶博士於 2019 年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取得文學博士學位,其學術專長是歐洲中世紀文學。於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除了對英國中世紀羅曼史的主要著作有全面的理解,更深入研習近年方興未艾的情緒史的理論架構,大膽地挑戰過去學界對於中世紀羅曼史的既定印象,為此複雜的文類找到一個全新的詮釋方法。他的博士論文[一切將癒?中世紀羅曼史的壞情緒書寫(中譯)]便是將其文學專長與理論視角結合的具體體現。柏伶為來自墨西哥的哲學家,她的研究聚焦於知覺哲學、美學與社會本體的問題與辯論,包括「我們對於社會的認知經驗本質為何?」、「什麼構成美學慣例?」以及「腐敗如何在視覺上呈現?」。她已經發表了幾篇和社會視覺、視覺注意力以及知覺問題相關的論文。她與人合編的吉布森的環境賦使專書論文正在定稿中。她多從公眾和群體哲學以及雙語哲學探究的研究視角來討論特定的哲學問題。

語言學

本系有兩位語言學者,兩人的研究涵蓋了不少語言學不同的範疇,兩人都經常出版論文,都有優秀的科技部和其他機構獎助紀錄,也都有國際性的研究網絡。梁美雅研究社會和認知語言學、網際網路溝通、跨文化論述研究和多重模式敘述分析。她曾於2016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愛丁堡大學研究,她最近的研究成果可見於下列SSCI認可的期刊:Recall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uety, Culture and Language, Classroom Discourse。她的研究成果也獲得本校傑出研究獎的肯定。陳達希專攻理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首語重複法(anaphora),句法學、語意學、語用學和實驗語言學。自2015年以來,他已經出版了五篇期刊論文(其中三篇刊登於SSCI認可的期刊),兩篇專書論文(專書分別由Rutledge 和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除了科技部的獎助,他也獲得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獎助。
在這個全球結構重組的時刻,人文學科面對嚴峻的挑戰,但從以上本系師資的研究議題和方法可以看出這時刻也充滿各種跨領域研究的契機。英文系是文學院的一份子,也樂意協助本院舉辦的研討會和學術活動。在院內,中、英、法文學研究面臨重新整合的過程,這種情況為跨系的研究教學合作創造新的可能性。以本系在跨領域研究方面的長處促進本院跨系合作與整合,這是本系的願景之一。此願景包括群策群力集合本系和中法兩系的個人專長和研究小組一起發展跨領域的研究方法。英文系與國際組織和學術團體一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希望以本院跨系合作的願景繼續推動國際合作關係。